- 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2:46 点击次数:86
1858年九月,到了三年一度的乡试发榜时间。全国十五个乡试考点,一切进行的很顺利,偏偏在皇帝脚下的顺天府出现了意外。
九月十六日,顺天府尹的大门口被一众学子围住,大家满怀激动地查看桂榜上是否有自己的名字。
这种事自古就是有人欢喜有人忧。
当大家从头到尾逐个查看上榜者姓名时,发现秋闱名单中,有一个叫平龄的学子,名列第七。
正是因为这个名字的出现,直接让当年的顺天府乡试,平地炸雷。
众人同时异口同声,疑问到“平龄这厮也能参加乡试入闱”。
展开剩余90%平龄是何许人也。
此人是满贵镶白旗出身。出身倒不是问题,清朝刚入关的时候,确实曾定下“八旗子弟不得参加科举”的祖制。1651年,顺治在位第八年,为了调整八旗子弟日益增长的科举愿望,放开了八旗子弟科举入仕的通道。
问题是,平龄这厮是一个浪荡公子哥,是顺天这疙瘩“小有名气”的京剧爱好者。平时不学无术,跟一群戏子厮混一起,高兴了还亲自“披挂上阵”登台唱两段。
因此,顺天一带的上流人士对他印象非常深刻。
大清这是变天了吗?唱戏的优伶,也能参加科举考试了吗?
这一下,那些落榜失意的考生不干了,揪住“下九流不得科举”这一条,围堵了顺天府。
这一幕,与洪武三十年“南北榜案”北方举子闹榜,何其相似。
自古读书人搞事情,就算是规模不大,人数不多,朝廷也得高度重视,毕竟是关乎“国本”的大事。
此事,兹事体大。
御史孟傅金闻说此事,立刻上奏咸丰帝,请求对平龄考卷重新复核,必要时,可以对平龄二次复试。
乡试或存在考官舞弊情况,中式举人平龄朱卷墨卷不符,请复查。
孟傅金的一纸奏报,直接拉开了“戊午科场案”的大幕。
作为晚清励精图治的帝王,咸丰帝接到奏报后,当即下旨,由顾命大臣载垣、郑亲王端华以及新任礼部尚书陈孚恩组成联合调查小组,入驻顺天府督办此案。
有这样的天团调查小组,这种小案很快便水落石出。
平龄并非“伶人”籍身份,但酷爱京剧戏曲,公开登台唱戏,情况属实,身份符合报考科举条件。
如果说,此事不较真的话,完全可以拿这份调查结果,搪塞学子,糊弄了事。
问题是,咸丰八年,陈恩孚官运亨通。
七月,当上兵部右侍郎。八月,升兵部左侍郎。没过几天,出任礼部尚书。
“顺天府戊午科场案”发生时间,正好是陈恩孚上任礼部尚书后一个月。新官上任三把火,按照惯例,这一回必须有人要倒霉。
陈孚恩铁了心,要深挖到底。明眼人都能看出来,这件事水很深,平龄一个唱戏的,怎么可能考中大清首城第七。
当陈恩孚调出平龄的试卷后,一看果然不出所料,这件事牵扯内部人员协助舞弊。
清朝科举采取墨卷和朱卷的形式。墨卷就是考生的原卷。朱卷就是“誊录制”,清朝用的是红笔誊抄,故而叫“朱卷”。
陈恩孚把平龄的墨卷和朱卷放在一起对比,发现两份考卷差别太大。原墨卷有7个地方存在严重错误,但朱卷上卷面整洁,一气呵成。
很明显,抄卷人替平龄重新“润笔”了一遍。
初步调查结果已经出来,重要当事人平龄以及抄卷人全部下狱待审。眼看,破案在即,平龄暴毙狱中。
平龄一死,顺天府抄卷人员,一口咬死,改卷属实,但不认识什么平龄,更不存在授意和私下交易,纯粹是出于文人职业洁癖,看到词句错误,手就痒痒,忍不住就想改正过来。
案子进入了“死胡同”。
顾命大臣载垣日理万机,不想在这件事上浪费太多精力,主动找到陈恩孚,建议就此了结,把顺天府主考官、监临、提调、监试等一票人,罚俸一年。
这种“罚酒三杯,下不为例”的做法,陈恩孚当然不认可,但“铁帽子王”发话了,不服不行。
就在案子快要结案时,咸丰的老舅肃顺不干了。肃顺对载垣的处理态度极其不满,对端华和陈恩孚一通大骂。
找到外甥皇帝,对本届顺天府乡卷全部“磨勘”(复核)一遍,咸丰同意了。
奉旨查卷,这在大清朝还是头一回,但效果还是很明显的。
经过对入闱的300分举子试卷进行“复查”,发现有50份大有问题,内容胡说八道,滑稽可笑。
肃顺将结果上报咸丰后,咸丰先是目瞪口呆,然后勃然大怒。
顺天贡院,堂堂天子脚下,科场糜烂至此,另外十四个考点“江南贡院 、广东贡院、河南贡院、山东贡院、陕西贡院 、四川贡院、云南贡院、福建贡院、江西贡院、浙江贡院 、湖南贡院、湖北贡院、安徽贡院、广西贡院”还敢想象吗?
咸丰下令,一查到底。
这一查,再次发生滑稽反转。
清朝科举舞弊有三种方式。最低级的是“夹带小抄”,高一级的是找“枪手”,古代没有照片,枪手只要背过个人相关信息,能够答对“监试”的盘问即可。
最顶级的是“递条子”。考试结束后,直接给主副考官递纸条,把姓名和答卷提前做好的“标记暗号”描述一下。在“誊抄”朱卷时,由考官帮忙搞定。
肃顺和陈恩孚让主副考官交出条子,副考官程庭桂非常配合,掏出一盒纸条子。干这行的,受人所托是正常的,只要没收钱办事,也不用害怕朝廷责罚。
陈恩孚拿着条子在家反复扒拉,终于从一张写有“罗鸿绎”的纸条上,找到了线索。
为什么要从罗鸿绎下手呢?
因为这厮是在职官吏,正在朝廷担任刑部主事,官阶七品。这事让谁看了都蹊跷,一个在职人员参加举人考试干什么。
陈恩孚把罗鸿绎叫来,还没来得及大刑伺候,罗鸿绎吓得双腿瘫软,全撩了。
罗鸿绎的刑部主事一职是花钱捐来的。这厮是广东肇庆的富户,一心想弄个功名,奈何文笔太差,屡试不中,就花钱捐了一个七品刑部主事。
到了庙堂后,罗鸿绎发现,同僚要么是八旗贵胄,要么是文采斐然的科举大佬,没有“料”自己的。
为了在同僚面前扬眉吐气,罗鸿绎心生一个“作死”的想法,找到同乡兵部主事李鹤龄,给操作一个“举人”。
李鹤龄与当年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兼翰林院编修浦安私交很好。罗鸿绎给了李鹤龄五百两银子,李鹤龄找到浦安,让浦安在阅卷时,高抬了一下贵手。
就这样,罗鸿绎“桂榜题名”了。
入闱名单定下来后,浦安整理好300名举子的原卷和朱卷,送给主考官文渊阁大学士柏葰复核。柏葰一眼看出罗鸿绎的答卷一般,就让家丁拿着卷子找浦安询问。
家丁见到浦安后,被浦安连哄带骗,外加使银子,回去跟老爷复命时,跟浦安合起伙来忽悠柏葰。
柏葰是正黄旗汉军副都统,武行出身,哪懂什么文笔。但大概也能猜出来,当中的门道,就卖给了浦安一个面子。
罗鸿绎以238名,成功实现举人梦。
有了罗鸿绎这个突破口,“顺天府戊午科场案”一环扣一环,真相大白。
柏葰、浦安、李鹤龄、罗鸿绎及其家丁,全部进了刑部大狱。
根据顺治八年定下的科场规矩,科场舞弊,一律处死。
第一个上路的是主考官兼文渊阁大学士柏葰。
他也是最冤枉的一个。罗鸿绎送给李鹤龄办事的500两经费,其中200两被李鹤龄揣进兜里,300两给了副考官浦安。罗鸿绎高中后,委托李鹤龄和浦安给引荐一下,登门拜谢柏葰。
罗鸿绎给柏葰钱,柏葰坚决不要,罗鸿绎就花了16两给柏葰带了一份小手札礼,结果也跟着翻车怕陪葬。
按理说,处理到这份,应该差不多了。
别急。滑稽的事还没开始。
陈恩孚在扒拉程庭桂上交的条子中,意外发现自己儿子陈景彦参与其中,帮人递条子搭话。
类似陈景彦这样的小二代还有很多,刑部右侍郎李清风之子李旦华、工部郎中潘曾莹之子潘祖同、湖南布政使潘铎之子潘敦俨。
陈恩孚看到这一幕后,感觉天都塌了。自己雷厉风行铁腕查案,儿子居然是参与此案的一环。但他深知肃顺的手段,经过一番权衡,最终决定大义灭亲,检举揭发亲儿子。
当陈恩孚询问副考官程庭桂,条子都是谁递来的。程庭桂如实回答不知道,所有条子都是别人通过他儿子程炳采送来的。
瞧见没。咸丰时期,小二世祖们已经作到没边了,仗着老子的权柄,背着家长,私交朝廷命官,参与科场运作。
柏葰、浦安、李鹤龄、罗鸿绎砍了后,接下来便是处理这伙二世祖小爷。
按理说,副考官程庭桂只收了条子、没收钱也没办事,儿子程炳采的行为属于公子哥之间的私人感情交易。在这件事上并没有起到任何危害。
陈恩孚为了自家儿子,不得不厚着脸皮去找咸丰帝,给这伙小太爷求情,但肃顺死揪不放,非要严办这伙小崽子。
最后,咸丰帝判了程炳采“菜市口重新做人”,程庭桂和所有参与此事的二世祖小爷一同发配边疆。
程庭桂带着这伙二世祖小爷启程边疆时,陈恩孚前来送行。
两人见面,一句话没说,陈恩孚双膝跪地给程庭桂,隆重地磕了三个头。然后,目送程庭桂远去。
此时,还有什么话可说的呢。
对程庭桂而言,案子是你陈尚书查的,你儿子好歹保住了一条小命,自己的儿子搭了进去。
对陈恩孚而言,自己新官上任三把火,踌躇满志,想替朝廷干一番大事,结果查到了自己儿子头上,这是不是现世报。
最终,这场乡试科场案,总共牵扯91人。
内阁大学士柏俊、翰林院编修浦安、兵部主事李鹤龄、刑部主事罗鸿绎、工部候补郎中程炳采、柏俊家丁6人被处决。
副考官程庭桂以及一票二世祖陈景彦、谢森墀、王景麟、李旦华、潘祖同、潘敦严、熊元培8人发配边疆。
副考官朱凤标(户部尚书)、邹石麟、徐桐、钟琇、涂觉纲、何福咸,鲍应呜7人革职。
陈孚恩、潘曾莹、潘铎、李清凤4位大员因教子不严,降职一级。
其余人66人受到罚俸等不同处理。
面对如此震撼的处理结果,刑部、都察院、大理寺三司均无意见。
咸丰九年七月,顺天府戊午科场案,就此结案。
发布于:山东省